据了解,国家历来不会专门拨款支持各地“申遗”,理论上数以亿元计的“申遗”投入,均应由地方政府自己买单。
不过,郑州市文物局申遗办主任郭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承认,“申遗”过程中获取资金的渠道是很多的,各项具体工作可以用不同名目获得拨款和补贴,比如联合国要求为世界遗产建立文物档案,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而地方上也能因此向国家申请相应的专项拨款。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光环,对旅游观光业的拉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展现北魏晚期至唐代最优秀佛教造型艺术的洛阳龙门石窟为例,200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该景区每年门票收入不到2000万元,而到了2007年,其门票收入已超过9000万元。
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在海内外拥有强大号召力,本来就游人如鲫,“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后,河南省内多家旅行社已迅速将其包装为精品线路作重点推介。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指世界文化遗产),来登封的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大名鼎鼎的殷墟“申遗”成功4年,至今门票年收入只有区区1000多万元,引起外界议论纷纷,当初的数亿元投入到底是否值得。
其实这也是困扰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多年的难题。跟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这样既享有世界声誉,又具备足够观赏性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不同,安阳殷墟一类景点,文物和学术价值极高,游客可看可玩的东西却不多。
河南旅游营销策划专家原群说,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外地游客,交通食宿门票一共花了几百元,来参观殷墟博物院,我可能会觉得不太值,因为它的景观价值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多年来,安阳市旅游局局长张建国一直为殷墟的“钱景”着急,他曾直接向殷墟管理处负责人建议,在景区中融入互动元素,以增加游客对殷墟文化的直观体验。
近大半年来,安阳引人关注的另一焦点是有关曹操墓真假的争辩,外界风传安阳有意斥巨资加以开发,以换取可观的经济回报。但旅游业人士认为,曹操墓虽名声远播,实际上只有一些挖出来的残缺不全的地下文物,观赏性不足,旅游经济价值被高估了。
旅游业界有句老话,“国内旅游看三南”,即河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自然风光和云南的民族风情。现在海南大建国际旅游岛,云南旅游也是风生水起,唯有河南,山水景观和历史文物都很不错,但多数景点的知名度并没有达到让人非来不可、非看不可的地步,或者像安阳殷墟这样,盛名之下,却无法满足大多数游客的胃口。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联票部主任魏斌为此感叹说:“外地客人来了,让他们看河南的什么呢?”
大政府 小算盘
按通常情况估算,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旅游业总体收益与当地旅游门票收入的比例大约是5∶1,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申遗”热背后,地方政府的经济算盘显而易见。许多地方“申遗”的口号是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但最终落脚点往往却是如何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申遗”过程很艰难,但地方政府仍不惜代价争取,主要是因为“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旅游商机和经济利益相当诱人。
据了解,目前国家文物局的“申遗”预备名单中,还有来自各地的100多个项目,诸如江南六大古镇等,已为“申遗”苦苦排队等候了十几年。
近日有消息称,河北正定县计划投资150亿元(相当于该县全年财政收入的23倍)恢复古城风貌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笔巨款将用来拆除至少5万平方米的民宅和商铺,复建古楼、拓宽古城路网、建设佛学院等等。当地政府宣传这样做的目的是“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但是,英国政府对以往“申遗”成功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后,在2008年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世界文化遗产在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复苏方面的作用被夸大。
去年6月,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成为第一处遭到除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原因是当地政府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劝阻,兴建了一座破坏河谷原有风貌的现代化桥梁。
而早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布达拉宫在内的6处中国境内世界遗产遭到大会“黄牌警告”,原因是“过度维修”且“游客过多”,有可能对景区造成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