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涌向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成千上万游客将会发现,他们心目中的武学圣地头上又多了一道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遗产。
两个月前,即8月1日,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内第3处、中国境内第39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整个表决过程仅用时5分钟,而为了这一刻,登封市政府和文物部门前后耗费了足足8年光阴,以及多达 7.9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
近年来,“申遗热”热遍大江南北,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遗”到底值不值,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地方政府乐此不疲,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
文物大省三次“申遗”
早在2002年,登封市便将嵩山8处共11个景点“打包”成嵩山历史建筑群,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说,当时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建议,虽然嵩山历史建筑群都具备“申遗”条件,但若只申报其中的观星台和嵩岳寺塔的话,更容易成功。
经过一番权衡,登封方面并没有采纳上述建议,坚持整体申报。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申遗”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大幅增加。
与大多数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一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的7.9亿元巨大投入,除了用于文物保护外,更多是花在周边环境整治上,大拆大建在所难免。
由于该历史建筑群牵涉到整个嵩山地区,景区一带将近600户、共约2000多名居民不得不搬走。登封市政府没有公布实际的补偿金额,仅仅是为了做通拆迁户的工作,政府就抽调了100多人组成专门团队,历时4个月,“顺利完成拆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考察团的到来,郑州市文物局申遗办(登封为郑州下辖县级市)和登封市政府不敢大意,接待方案前后修改10次之多。连来访专家喜欢喝什么葡萄酒,用什么杯子喝,申遗办都进行了仔细研究。考察团中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文化遗产专家茱丽叶·拉姆齐,招待宴会上还特地选择了其家乡的传统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同样的场景,在号称中国“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的河南,已出现过不止一次。
10年前,洛阳龙门石窟进入“申遗”冲刺阶段。洛阳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出马,短短40天内,将位于市区南郊12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周边近百处不协调建筑物及3万平方米附属物统统拆除,同时强制关闭了数百家小型工厂,让120多家商户停业。
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村716户村民,20天内完成了异地安置,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了千百年的那条村子,仅仅3天就夷为平地。这为龙门石窟换来了1.4万平方米停车场和近1万平方米的石窟广场。整个龙门景区栽上了两万棵观赏性树木,新增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
一向高傲的“铁老大”也为“申遗”让路。焦枝铁路(河南焦作—湖北枝城)经过洛阳市区后特地改线向南,彻底移出了龙门石窟保护区。
据说,当年联合国文化遗产验收专家拉菲克抵达洛阳时已是凌晨两点多,当他乘车来到下榻宾馆时却意外发现,时任洛阳市委书记和市长两位官员仍守在大门外迎候,这一幕让他大为感动。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次大会表决通过将洛阳龙门石窟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成为河南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结束了这个文物大省没有世界遗产的尴尬。事后得知,洛阳市政府为此次“申遗”成功耗资两亿多元。
安阳殷墟本来与洛阳龙门石窟一起“申遗”,龙门石窟胜出后,殷墟不得不伺机再战。直到5年多后,即2006年7月,安阳殷墟才终于得偿所愿。后者付出的“代价”,是包括殷墟周边688户居民拆迁安置费用在内的3亿多元投资。
投入产出比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