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女,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旅游经济管理。主要承担旅游的资源与开发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的经济管理等课程。近几年来先后参加和主持了《成都市旅游发展九五、十五规划》、《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温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南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等数十项规划项目。
有了大交通后的巴中应该如何求得更大发展?面对《巴中日报》记者的提问,先后四到巴中并因研制巴中旅游总体规划而在巴调研数月的西南财经大学叶红教授以“巴中要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句话作了她的回答提纲。叶红认为,巴中最大的“产业”是农业,最大的资源是以“绿”、“红”为基调的旅游资源。对此,应依托农、林、水,组合“绿”“红”,做大做强旅游。与此同时,更应加强自己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引进,加大自我的营销力度。
依托农林水,组合绿红城(镇),给人们更多来巴中的理由
“六路”交通建设、航空港的建造,其目的是打通自己的物流和人流通道,特别是人流通道。但为什么来巴中,来巴中干什么?就必须给人以足够的理由。到一个地方去,主要包括有两大目的:
——商务和旅游。巴中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以农业大市的基础,组合农业、林业、水利、红军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
叶红在《国土经济》和《财经科学》等专业权威杂志上就多次指出,复合型消费群体的旅游者以及旅游构成的多元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它绝不是旅游一个部门所能包办,而关乎农、林、牧、水利、城市及乡镇建设、工业等多个领域。
以农业为例,叶红指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本身就是旅游的一大构成要素,巴中有较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金银花、通江银耳等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这非常难得。但将其与旅游嫁接时,又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准确定位。经营质量不高、生产标准不统一,这两大因素可能导致旅游者在消费时产生疑惑,什么样的通江银耳、金银花才是地道的,真正有质量保证的?因此,建立绿色农业,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建立相关的产品标准无疑是让旅游者成为消费者的必经之路。
农业对旅游业影响重大,对巴中的工业发展同样重要。叶红认为,巴中农产品资源丰富,将对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品高附加值的创造奠定坚实基础,是巴中发展工业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方向。
除农、林、水等,城市及乡(镇)的打造、美化同样是巴中构建大旅游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优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够品味的城市及乡(镇)建设才有可能打造“五步—美景、十步—风光”。城镇建设必须从严格按规划办事入手,建屋修道要美观、大方,还需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军文化、红色文化是巴中最可宝贵的永久的精神财富。“巴中是全国最大的红色露天博物馆之一、实物载体众多。应特别地珍惜和保护!”叶红建议,“应派专门人员、专门机构仔细地研究、发掘,认认真真地抓好保护工作。”她说,“没了载体,巴中的红军文化就会缺少甚至失去特性!”除了红军文化,叶红还特别提到了地方民俗文化,“巴中已有登高节等,是否可以再找依托点,搞个‘巧媳妇节?’、‘巴鱼节’等,民俗文化同样该成为巴中的旅游产品!”就旅游文化的相关话题,叶红还提议,绝对不能忽视饮食文化。“巴中饮食品种多,味道好,在巴中的这段时间里,我从未吃过味道雷同的菜肴。”白衣和枣林的鱼,平昌的何大妈豆瓣和渔溪的泡菜、咸菜在她的眼里都是巴中打造旅游的一张张“名片”。
“依托农林水、组合绿、红、城(镇),让人大饱眼福之后还能大饱口福,继而再大饱住福,就不愁游人不来巴中,不在巴中呆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通道经济变成过道经济。让人只从你这经过,而不在你这儿停留!”同时,叶红一再强调发展大旅游的立体性和复合性。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要善于做自我推销
巴中经济基础的特别薄弱和特殊的环境及地理位置,决定了发展机械化工业缺失必要的软硬件。“巴中如果走德阳、绵阳、广元的发展路子,肯定会受到限制!”叶红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地方没有工业作支撑想实现经济的腾飞几乎是不可能的。巴中发展工业应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她进一步解析道,“巴中很重视政治资源,善于争取高层的关注和政策倾斜,这是一着高棋。目前,正在全力争取的天然气就地生产转化就应尽快求得落实。依托农业、林业而做的高附加值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业则是巴中应长期关注和鼓劲的最基本领域,银耳酒、光雾茗芽、朝贡野生天麻、魔芋精油……这些都是人们钟爱的饮食宝贝。要发展好这些产业,需要建立大型的种养基地、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完善的营销网络。”
叶红认为,巴中要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必须善于自我推销。会纵向推销,还要会横向推销。纵向就是向高层、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争取项目;横向就是要做好市场,争取和吸引商家、顾客、游人。“巴中旅游存在营销不够的问题。在就近的成都、重庆和西安,许多人连巴中的地名都还不熟悉,更不说知道光雾山、中峰洞了,再加上旅游营销存在一个滞后效应,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效益,这就更需要宣传、营销的长期化、经常化。”叶红说,“在成渝、陕及国家级的媒体上极少见到有巴中旅游推介性的宣传,偶尔出现的还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所谓奇闻轶事。根本没起到聚人气、集士气、鼓干劲的目的!”
“事在人为。旅游也罢、工业发展也罢,都得靠巴中人,靠巴中的能人、高人来干、来执行、来指导。”叶红指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借智借脑,可以通过研讨、座谈等方式,但最主要的一点是还得有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走出去、引进来,提要求、定目标,要使其学时有劲头,学后有奔头。否则久而久之就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趁着日头好,赶紧晒稻草。借这句谚语,我祝福大交通后的巴中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是叶红与我们握别时的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