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学会 学会简介 | 专家团 | 理事会 | 丁一会长 | 分支机构 | 主办会议 | 获奖名单 | 学会动态 | 新书推荐
  中国营销学院 学院简介 | 主要成员 | 研究院简介 | 专题讲座 | 硕士学位 | 职业培训
  行业营销信息 城市营销 | 传媒营销 | 照明营销 | 汽车营销 | 旅游营销 | 家电营销 | 服饰营销 | 食品营销 | 房产营销 | 金融营销 |   更多>>
  中国县域经济 协会简介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广东 | 福建 | 浙江 | 江苏 | 山东 | 辽宁 | 河北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江西 |   更多>>
    首页 |  火云间网络 | 动能智库 | 网络资讯 | 招商项目 | 联络我们
县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王方华院长(中)等嘉宾应邀出席中国管理顾问精英论坛
丁一会长、魏达志教授和深圳市有关领导、著名学者应邀出席座谈会
丁一会长率海峡西岸消费品全球采购团在柯永开董事长陪同下考察福马食品集团
项兵院长为赵曙明院长、彭剑锋教授、张伟俊总裁等获奖人颁奖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2011-01-20    文章作者:余明刚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万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三)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据统计,2003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全国县域人口平均为45.53万人,县域GDP平均为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从全国经济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速11.3%,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的7.8%,其中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县(市)GDP增速达到28.2%。21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是城镇化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结构趋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四是政策体制性影响。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致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方向选择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重心。

   第一阶段是农村经济阶段。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主体就是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关注点和工作着力点是农民种什么和养什么,以及如何种、如何养,种多少、养多少,如数收购上缴。这一阶段的县域经济也有一些县办国营和集体企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程度低,其经济总量在县域经济中占的份额很小。这一阶段,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差异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试行双轨制,这为计划外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机会。那时国家尚处在严重的短缺经济时期,只要有产品生产出来就会有销路,生产企业就可以赚钱,这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而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缺乏资本积累用于投资办厂,各级政策也不利于个人办厂,而且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也使农民手中有了一些钱,这也使乡村筹资成为可能,这些是乡镇企业得以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当时,我们称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异军突起,现在看来,实属必然。经过这一阶段的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沿海地区、大城市近邻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远优于其它地区,这也是客观环境使然。在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如张家港、无锡、温州等。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三化”阶段。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区域性过剩,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正在摆脱徘徊,通过阶段性竞争发展,跻身区域中心城市行列。如广东的顺德、东莞等地就是通过工业化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1、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侯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不能画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经济发达的县,有一条普遍的经验: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县域经济十强之一。其最大成功就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就开始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他们曾经创下三个一的记录:平均每天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财政收入 1000多万元人民币。如今,作为一个县级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32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名列前五名。

   2、县域经济是特色化、多样化经济。县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看到县域经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等。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应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的老模式。

   全国县域经济十强之一的浙江绍兴县,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城。绍兴县发扬传统的轻纺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他们以工业区作为载体,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他们通过建设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加快对轻纺城市场的改造升级,使轻纺产业拥有两个全国之最,即设备最好,产量最高,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全国十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从省内来看,浏阳的烟花、桂阳的烟叶等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脊梁。再从市内来看,醴陵切实做大做强烟花和陶瓷两大传统产业,经济连年攀高,经济势力稳居全省十强。攸县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煤炭经济,打造产业支柱。炎陵县依托炎帝陵,切实做好旅游开发文章,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可以说,一个县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产业支撑,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3、县域经济是民营化经济。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的特征。民营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民营化,是一种机制灵活、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激活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发展战略。换句话说,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县域经济民营化主要体现为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利益分配要素化、生产经营社会化、产品生产标准化等等。温州既无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温州人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我省的邵东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药材市场和小五金市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90%以上的县域财政收入。

    4、县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化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城乡经济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人与自然是否实现和谐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改变传统思维,打破城乡壁垒,按照城乡统筹思路确立发展战略,确立经营县域经济的新理念,不要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将农村的资源、城市的消费和支柱产业、农民就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城乡协调、良性循环的区域经济。

    江阴是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榜首。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江苏省的第一财神县。它拥有14家上市公司,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它还拥有一批处于全国同行业老大地位的龙头企业,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 2004年,全市GDP638亿元,财政收入92亿元,人均GDP达到5.4万元。一个县级市发展得这样快,重要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城与乡,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全速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教文卫事业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5、县域经济的最终目标是现代化经济。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县域将是生产生活资料加工最理想的环境和基地;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将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以现代化眼光来总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首先,要积极适应WTO的需要,谋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对接点,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全力在全球经济争得一定的份额。其次,要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块块经济,培育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第三,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增强独立性,扩大自主权,创造性地选择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壮大县级财政实力,力求早日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实现县域人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是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是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三、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茶陵古有“农勤于耕,士勤于学”之说,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业经济占据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建国以来至今,我县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五十年代的农业调整恢复阶段,二是六七十年代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三是八十年代农业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四是九十年代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五是目前以工业发展为主带动农业、第三产业发展阶段。纵观上述各个阶段,茶陵经济发展紧随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脉络。近两年来,我县立足执政为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施办电兴工、拓城兴旅两大战略,突出财源建设、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三个重点的思路,围绕促进“三化”进程,致力于创新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改革、促进工业发展、搞活民营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加快县城建设,全县人民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2004年,全县GDP为30.5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2亿元,农民可支配性收入为277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为6000元。

     尽管我县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存在不足与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03年,我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55亿元、在湖南省89个县(市)中排名第49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14元、排名52位;财政总收入1.3亿元、排名49位;人均财政总收入231元,排名42位。在全国第四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评价中,茶陵在全国参评的2012个县(市)中排名858位,竞争力为E级,中等水平。二是经济结构不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2004 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5:32.3:30.2,农业经济特征很明显。从区域分布来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达12.9:48.5:38.6,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7.7:46.6:35.7;而我县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全省19.1:38.7:42.2、全市13.2:49:37.8相比差距很大。可以说,我县还没有跨入工业化的门槛。全县总人口57万,其中的非农业人口7.6万,城市化率仅为13.3%,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工业仍然是以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四是农业产业效益不高。特色产业基地偏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广。五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中高级职称人才较少。据统计,全县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约320人,其中大部分是教师、医生,其他行业的极少。六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机制还不完备。政府行政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一是环境机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化合作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承前启后、连接南北的中转站—茶陵,必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二是政策机遇。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自身优势。从我县情况看,县委、县政府有一个明确的经济发展思路,全体干部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发展的意识更强了,建设的环境更优了,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另外,随着衡炎高速的兴建通车,洮水水库及其他小水电的建成投产,县城的扩容提质,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必将带来全县经济的大发展,裂变效应很快就能显现。

    在此背景下,展望未来,茶陵县域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一是经济实力将不断壮大。今后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两位数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经济总量有大的跨越。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到2010年,二产业必将超过一、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投资和消费日趋合理。

    二是基础设施将大为改善。洮水水库工程项目已启动,预计2008年竣工之后,可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每年可发电1.42亿千瓦(相当于2个青年电站)。总投资45亿元的衡炎高速公路,总长114公里,其中茶陵境内49.78公里,预计2008年衡炎高速公路及县城互通、浣溪互通建成通车,将大大改善我县公路交通条件,并带动旅游、运输、餐饮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赣茶吉铁路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项目,又将把我县的铁路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三化”进程将明显加快。随着一批支柱型工业企业、26个小水电站和一大批矿产冶炼企业的建成投产,我县将逐步迈入县域经济工业化的门槛。拓城兴旅战略的顺利实施,到2010年茶陵城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比现在翻一番。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南宋古城开发有序进行,我县逐渐成为湘赣边界的旅游休闲胜地;中心镇村发展壮大,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产业基地得到巩固,农产品贩运大户、中介组织和营销集团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全面提高。

    四是生活质量将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劳动就业岗位增多, 就业率提高,失业率减少,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将获得就业岗位,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逐步规范。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良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扶贫开发继续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居住条件改善,别墅、豪华型套房、经济实用房将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超前消费、即期消费的欲望增强,小车、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自驾车旅游、电子购物成为消费时尚。

    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今后我们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支柱产业培育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1、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根据我县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四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大水电产业。继续大力实施“办电兴工”战略,打造以洮水水库为龙头,以洣水流域水电站为纽带、其他小水电为补充的水电产业,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二是整合矿产冶炼业。大力扶持矿贸冶炼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做强水泥建材产业。加快水泥企业的技改步伐,引导水泥制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培育纺织产业。加快东信棉业的扩改工程建设,全力支持周氏纺织、锦绣针织、粤港针织等企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针织打造成支柱产业。2、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质服务、兴园强县”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与发展机制,把金星工业园建设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园,把龙下工业区建设成为能耗密集型工业区,把潞水工业区建设成为资源密集型工业区,把平水工业区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密集型工业区,为工业企业规模聚集提供广阔的平台。3、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稳步发展粮食、生猪两个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县内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发展烟叶产业。以争取进入全省烟叶生产基地县为契机,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烟叶发展到5万亩,成为全县重要的财源项目之一。二是发展脐橙产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通过采取项目引导等方式,力争建立3万亩基地。三是发展特色种养。充分利用平水三生养殖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万头野猪繁育基地。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一批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理顺利益共振机制,提高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达等新的流通方式,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副产品快速、有序流通。

    (三) 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搞好小城镇建设。继续实施“拓城兴旅”战略,按照“建设新城区、提升中心区、改造老城区”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增强县城聚集力。重点是要加快新城区的建设,使县城区范围扩大1倍,努力实现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县城、三分之一人口居住集镇、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村庄。坚持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搞活城市经营,提升城市品位。推行别墅区、公寓楼相结合的县城私住房建设框架, 在城区规划范围内严格控制私人购地建房,实现私人住房商品化。推动市场建设和商贸流通专业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商业步行城、工业品、建材、家电、摩托车、农贸、南杂、水果等专业市场的作用,统筹建立专业特色街道,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县城;结合撤乡并村工作,调动内力,巧借外力,把高陇、界首建设成为边境商贸型中心镇,把浣溪、平水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型中心镇,把潞水、平水建设成为工业主导型中心镇;加快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南宋古城墙以及工农兵政府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引导开发建设好宾馆、餐饮、娱乐业,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力争把茶陵建设成为井冈山旅游线的重要站点和湘赣边界的商贸旅游中心。

   (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一步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 ,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招商引资的主体由行政事业单位转移到工商企业,招商引资的对象从吸引县内外投资扩大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招商引资的领域从以兴办工业为主扩大到涵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加大茶陵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往来,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扩大茶陵的影响,让世界了解茶陵,让茶陵走向世界。鼓励和帮助县内企业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把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紧密结合,输出富余劳动力,引回先进生产力。

   (五)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贯彻实行《行政许可法》,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产品流通市场的监管。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科技营销
餐饮营销
酒店营销
体育营销
证券营销
保险营销
县域经济
医药营销
文化营销
城市营销
金融营销
房产营销
食品营销
服饰营销
家电营销
旅游营销
汽车营销
照明营销
传媒营销
 
首页  |  学会动态  |  行业信息  |  新书推荐  |  联络我们
中国营销学会、中国旅游热线联盟、中国县域经济协会
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0号卓能广场15楼e室 电话:00852-31757377 传真:00852-31757536 e-mail:info@szflame.com
网站运营:中国营销学会网络营销中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四路新阳大厦写字楼2-127室 电话:0755-25874402 传真:0755-827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