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上涨目前已成全球范围的现象。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食品价格观察》报告警告称,全球食品价格已经上涨至一个相当危险的水平,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只比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低3%。在美国,几个月来食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虽然普通中产家庭表示对生活影响不大,但中低收入家庭和饮食行业不少人表示深感压力。
走进美国的食品超市会发现,价签在不停更新。虽然每次涨价在几美分至几十美分之间,几个月积累下来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美国媒体报道,几个月来食品价格一直“走小步、不停步”地增长,肉类和奶制品涨势最快,肉类价格上涨了3.5%,奶制品涨了5.5%。接下来食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尤弗瑞姆·李博泰格认为,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走强,主要原料供应吃紧,以及玉米乙醇的需求日益增长等因素造成的。
李博泰格说:“美国食品涨价是和商品价格上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已经在零售层面看到了通胀的迹象,玉米、黄豆和小麦的价格上涨传递到整个体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我们还将看到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我们目前的预测是(今年)食品价格将上涨2.5%至3%,这与前两年的低通胀率相比是个转变。”
李博泰格说,今年食品价格增长率2-3%的预测是农业部1月27日作出的,农业部每个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测数据进行修正,几周来食品价格的涨势意味着农业部很可能对此前的预测作出修正,实际增长率可能更高。他指出,虽然食品价格上涨加剧,但美国消费者的切身体会没有发展中国家消费者那么强烈。
李博泰格说:“在发展中国家,基本食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在美国,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的10-15%,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要高得多,有时甚至占到一半多。对消费者而言,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要大得多。”
尽管美国中产家庭消费者对涨价不太敏感,但也能感觉到食品价格的通胀。一位男士说,现在每次去趟超市都得花不少钱,“每次去超市都得花50多美元,还买不了多少东西。”
而对美国中低收入家庭而言,食品涨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帕特摩尔·马修斯退休多年,和老伴靠养老金生活。她说,食品涨价让她感到日常开支捉襟见肘。
马修斯说:“我现在得跑好几家店找最便宜的打折商品。我觉得价格涨了很多,花钱得非常小心。我和丈夫都靠养老金生活,我觉得没什么钱买别的东西了。”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削减财政赤字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减少“食品券”投入139亿美元。按规定,任何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足贫困线的两倍,也就是4.4万美元,就有资格申请领取俗称“贫民粮票”的食品券,用于购买食品。到2010年底,美国大约每8个人中就有一人在领取食品券。粮食涨价加上政府“食品券”投入减少,使得这类人群成为最直接受冲击的对象。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不同族群对食品涨价感受的强烈程度也不一样。一位五口之家的亚裔主妇告诉记者,原来一家人的食品开支每个月在800美元左右,现在要1000美元了,他们这个收入不算低的家庭都感到了压力,“我觉得食品价格这个月涨了差不多20%,这让我很吃惊。涨得最快的就是蔬菜。”
亚裔人群喜爱大米、蔬菜、海鲜等食品,而这些食品的涨价幅度要远远高于美国主流食品如奶制品、肉类、咖啡和麦片等。记者在中国超市看到,一袋9公斤的大米两个月前16美元,如今已涨到19美元,涨幅超过15%。美国农业部数据也显示,今年一月食品价格较上月上涨了0.3%,但蔬菜价格上涨迅速,达14%。
而食品涨价也让生意人很头痛。餐厅业主西蒙·戴维斯表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餐馆又不敢轻易涨价以免吓跑消费者,他们只能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上想办法,生意越来越难做,“我们得自己消化涨价带来的后果,只能尽我们所能,比如管理得更严些,提高劳动效率啊,在客人少的时候关掉空调啊什么的,只能进行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节约。”
美国劳工部最新数据显示,不断上涨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开始蔓延到其他领域,批发物价截止今年一月呈现连续七个月上涨。不过农业部经济学家李博泰格认为,物价上涨的效果在供应链的下端逐渐减弱,预计长期通胀率将保持稳定。他认为物价的调整还是要寄希望于市场,而不是政府干预。
李博泰格说:“现在的情况是,消费者正在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对支出比较介意,失业率也依然居高不下,如果商家在这个时候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会面临不少挑战,这是食品通胀不会达到2008年水平的唯一原因。作为经济学家,我的观点是我们寄希望于市场的力量,目前这个阶段我还看不出政府会出台什么干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