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检修工刘旭俊
夏天检修要“无偿献血”
镜头对准的这位在地铁列车边走走停停的地铁检修工就是刘旭俊。 1992年从事轨道交通工作,转眼间20年过去,从最初的一号线车辆检修工,到三号线的生产主管,直至今日的上海地铁车辆公司维修一部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刘旭俊的身份在不断转变,但他对地铁事业的这份挚爱始终未变,“地铁机械维保这份工作带给我亲情般的感觉”。
事实上,数年前晨报记者曾采访过刘旭俊。当时是夏天的一个凌晨,当记者看到刘旭俊从一节车厢底下钻出来后,他满脸油污。
“每次检修完毕,就像完成了一次无偿献血。”刘旭俊笑着说,由于检修道下埋设有敞开的排水系统,因此一到夏天蚊子就会出来作孽。
“夏天有夏天的苦,冬天也有冬天的苦。因为车底和轮子之间空间不大,因此我们衣服只能穿得和夏天一样少。检修下来,胸口往往都会冻麻。”刘旭俊说。
列车的常规检修和医生一样,都需要“望闻问切”。望,就是看。比如通过看地上漏下的残油来判断油的质量。闻,就是用耳朵听,听阀门是否漏气。问,就是开口问,向技术人员请教一些技术问题。切,就是用手摸,用游规尺来测量整个零件是否变形。
“‘望闻问切’是我们晚上常规检查的主要工序。如果发现轮子已经严重变形,就必须立刻更换,否则可能出事故。”刘旭俊说。
因为工作的原因,刘旭俊也养成了喜欢“走”的习惯。因此,你能时常看到他拿着手电穿梭于地沟间。
刘旭俊常告诫年轻的检修工:车辆维护质量的好坏是从一个螺丝、一个紧固件开始的,“地铁质量容不得一丝懈怠”。
海洋环境监测员王仁良
面朝大海,直面孤独
每天,面对的是大海,工作中无时无刻都与大海打交道,采集水样、采集泥沙、观看波浪……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只身一人住在海岛上,大海、小岛已伴随他33年半。他叫王仁良,一位普普通通的海洋环境监测员。
1977年就读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气象专业时,王仁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辈子就这样交给了海洋、交给了小岛。在读了两年半大专之后,1979年王仁良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分局。“刚开始对这份工作很好奇,但过了不久就感到孤独、寂寞、机械。”王仁良说,一个月中自己有12天左右的时间要呆在小岛上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其他的时间就是在陆上的金山站工作。起先一同工作的有十多人,随着仪器设备自动化,同事越来越少,现在一起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
事实上,王仁良现在在岛上的工作越来越有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钟开始正式工作,每天人工采集泥沙、波浪4至5次,每天3次分别采集5瓶海水。除此之外,他还要定时、定点观看设备仪器。
而遇到台风、寒潮时,王仁良就需要每隔一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就要去看一次海面。
在岛上工作,王仁良打发时间的一个好办法是在海边钓鱼、钓虾,闲时他还喜欢种菜、养鸡。“这样既改善了岛上的生活,也改善了家中的生活。”王仁良说,自己的家在金山,妻子生活在农村,全家就靠自己的薪水生活,“现在儿子已经工作了,生活略有改善。”
“30多年来,我无法顾及家中的孩子、妻子和老人,我感到很愧疚。”现在距离退休还有半年的时间,王仁良说,退休之后,等着他的是照顾老人和家庭,“我要用后半生来回报家庭”。
小学美术老师林燕琴
上海赋予我创造的可能
1米65的个子,瘦瘦长长,声音清脆、充满激情……作为《这里是上海》首批推出的四组人物中的唯一女性,“80后”的林燕琴来自闵行区实验小学,也是位新上海人。
“她充满青春活力,代表了‘80后’的奋斗精神。她又是一个处处以学生为本的激情型老师。她开设‘创艺魔方’环境课程,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校环境的布置,她在这份职业中体验到创造的幸福感,所以她被选为老师的代表。”闵行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康旻这么评价林燕琴。
林燕琴今年28岁,未婚,福建人,毕业于华东师大艺术教育系,来上海已有10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不需要教,只需要一个平台。”为搭建这个发挥孩子潜能的平台,两年前林燕琴开出了《创艺魔方》环境课程,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放在校园的涂鸦墙上。上课时则开放材料室,让孩子们将里面的旧玻璃瓶做花瓶,用珍珠亮片装饰布娃娃……
“孩子们在我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为了创作,有的孩子一大早就会赶到学校来。”林燕琴说,因为习惯了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有些学生还“没大没小”地喊自己“林老”,而自己则回称他们为“老李”、“老张”……
“上海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城市,它不断冲击我,赋予我创造的可能,让我能够不甘于平凡。我所在的闵行区实验小学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工作室。在上海,我觉得很幸福。”林燕琴说。
对即将播出的《这里是上海》,林燕琴说,自己会等在电视机前看它播放,“能成为上海年轻工作者中的代表,我很激动,很自豪,未来我将继续自己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