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著
上期提示
在深圳大学的岁月,马化腾的计算机天赋已经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又可以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解决方案,有时还干些将硬盘锁死的恶作剧,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天赋逐渐被打磨成形,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创业:从网络寻呼做起
马化腾曾说起早期创业故事,他毕业时凭借着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了解和技术,就想投身电脑行业。后来,发现当时计算机组装行业有很多人去做,而自己在这方面也没有竞争力,因此就放弃了。由于IT人才在深圳做通讯行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网络的时代。于是马化腾进入了传呼系统——润迅公司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润迅公司成立于1990年。初期主要经营传呼业。1998年以前,也就是马化腾出走之前,润迅传呼业的毛利率达到30%,经过几年的积累,企业内部有了相当充裕的资金。当年,润迅“一呼天下应”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个极有号召力的品牌。当时润迅凭借“市场主导、技术先行”的经营理念,率先推出全国卫星联网、秘书台及粤港台等一系列服务,迅速成为中国南方寻呼行业的知名企业。
马化腾虽然在润迅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工程师,但其在润迅期间,正是润迅神话最光辉的年份,因此,润迅无疑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给了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
马化腾最早名片上的头衔是“软件工程师”,后来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在润迅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司工作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对于网络上所传的马化腾靠股市上所赚的钱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的说法,马化腾表示:第一次买股票是毕业后两三年,当时是买了10万块的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后来涨了几倍,我没有抛,到现在还留着。
马化腾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他喜欢上了上网。《数字化生存》的译者胡泳将这种上网的感觉称为“儿童般的欣喜”,它让每个初学会上网的人,立刻被深深吸引。
回忆创业之前与日后这些互联网大佬的初识过程,马化腾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道:1994年的时候,我在家里创建当时国内罕见的4线BBS,结识了丁磊等人。当时的那个简单的BBS交流圈子给我们很多的灵感,包括做IM也是在这个圈子收到消息后做的,主要受当时南京一位网友影响。
1997年,通过惠多网这个当时中国最顶尖级的技术人才聚集的圈子,马化腾了解到了ICQ这个软件,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ICQ是由犹太小伙子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正在干劲十足地制作的一个异想天开式的新玩具。ICQ意为,我在找你,俗称网络寻呼机。他们最初的想法只是要编写一个小程序,方便他们三人之间互相联系。由于这个软件十分受欢迎,他们因此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定名为Mirabilis,正式向人们提供ICQ服务。最后他们以2.87亿美元将ICQ出售给全球最大的网站之一“美国在线”,ICQ终于走向了世界。
正如马化腾所说的:“一开始接触网络,我就知道它哪些方面是有用的。我是有目的地选择,并不只是玩。所谓的玩,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用户为什么会喜欢它,是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尝试。”因此,当马化腾接触到这个软件后,就联想到了他当时所在的公司润迅所处的困境,又想到了能否用这个软件来解决这一困境。
马化腾所在的润迅公司,当时的主要利润是传呼业,但是那时候市场发生了变化,移动电话对传呼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润迅的主业一旦发生改变,必然会触及到企业内外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问题,任何企业一旦走到这一步,都不得不面临这个难题。
马化腾关于IC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迅高层的任何兴趣,据润迅一个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上面有任何前景。之后,马化腾身影便在润迅消失。
2010年4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道:“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互联网能带来什么,因为当时在做寻呼,第一个想法就是把网络寻呼这个概念引进来,通过互联网来寻呼,把内部的系统接起来,当时以为这可以给传呼业带来一点高科技色彩,能够延缓(寻呼衰落),因为当时(公司包括整个传呼业)压力很大了。其实手机一开始出来,短信一普及,我就知道寻呼机肯定是完蛋的,就变成夕阳产业了。我1998年底离开传呼业,走的时候大家还抱幻想说寻呼可能还有机会,真正所有人绝望,全部退出资产应该是2000年。”
可以说,传呼业一时的繁华确实让整个行业集体性地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意识与战略眼光,造成了对传呼业发展态势的群体性“误判”。以至于当市场的拐点在2000年就突然来临时,众多的寻呼公司只能在慌乱中应付,匆忙寻找“寻呼转型”的道路。2001年,传呼业务逐步走进坟墓,到2002年初全部崩溃。当时运营传呼机服务,比关掉传呼机损失还大。因此,这项业务连卖也没人要,润迅把最后的客户无偿转给了联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