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按照总部经济的内涵、发展规律及发展条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归纳设计出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同时,引入专家评价系统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我国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拉萨除外)和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
二、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图1。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可划分为四个能级:第Ⅰ能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共4个城市;第Ⅱ能级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宁波和厦门共8个城市;第Ⅲ能级包括重庆、大连、沈阳、长沙、西安、郑州、济南共7个城市;第Ⅳ能级包括太原、长春、昆明、合肥、哈尔滨、福州、海口、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兰州、贵阳、银川和西宁共16个城市。
总体来看,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分别为88.19和85.84,连续六年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两名。从各分项指标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六个分项发展均衡,优势突出。如北京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专业服务优势显著,均排在第一位;上海的商务设施、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3个分项均排在首位,基础条件、专业服务仅次于北京排在第二位。
北京、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各类总部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北京市依托独特的科技、人才资源和首都功能优势,聚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在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8年底,北京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其中入选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30家,占我国入选企业总数的55.6%,所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次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区域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市较早制定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颁布了全市总部经济地图,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0年11月底,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1家,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10家,外资研发中心317家。
2. 广州、深圳各具特色,齐头并进
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能力较强。2010年,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76.05分,排在第三位;深圳紧随其后,得分75.64分,排名第四。从各分项指标看,广州、
深圳两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广州在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均排在全国35个城市的第三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名第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从近几年广州、深圳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看,两个城市总部经济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广州、深圳在总部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深圳与广州综合能力得分的差距由2006年5.15分缩小到2010年的仅0.41分。
3.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明显,一批潜力城市迎头赶上
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等,成为各自所在区域总部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如杭州重点瞄准浙商投资趋势,打造浙商总部经济聚集区;成都坐拥西部广阔的腹地,以吸引国内外企业在蓉设立西南区域性总部为重点,成为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最强的城市;武汉发展特色总部经济,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此外,宁波、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具有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潜力,特色优势日益突出,2010年双双跻身总部经济第二能级。宁波总部经济稳步发展,排名由2006、2007年的13位提高到近三年的11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较快,排名由2005年的第22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12位。
4.东部地区城市快速提升,中西部城市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较强、条件较好,中西部地区城市则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前10名城市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占据了8个席位,中西部地区仅成都、武汉两个城市跻身前10名,分别排在第8和9位。第11—20名城市中,仍以东部及沿海地区城市为主,包括宁波、厦门、大连、沈阳、济南等。而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处于后10名的城市中则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有9个城市,东部及沿海地区只有1个城市排在后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