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深圳质量是引领深圳新一轮发展的崭新概念,具体到民政工作而言,重点是要围绕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着力提升民生质量。”
近日,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结合民政工作畅谈对深圳发展新标杆——“深圳质量”的理解,以及新一年的工作思路。
探索构建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
深圳特区报:民政工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围绕“深圳质量”这个新标杆,市民政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哪里?
刘润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历史性转变。就民政工作而言,创造“深圳质量”的核心是要围绕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着力提升民生质量,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幸福感如何提升?这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福利是民政工作的“主营业务”,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当然,我们所说的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不是简单地提高津贴补助标准,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社会福利制度。首先,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使同等条件的群众能够公平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其次,要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福利水平,让更多群众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第三,要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和其他困难群众为主体,同时又要区分群众不同的困难程度和福利需求确定福利项目,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扩大覆盖人群、逐步增加福利项目、逐步提高福利水平。
深圳特区报:从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到壹基金落户深圳,近段时间以来市民政局频频有让全国关注的改革创新之举。在构建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我们是否也在酝酿创新和突破?
刘润华:深圳市民政局取得的一些改革成果,离不开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的《关于促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协议》,民政部一些重大改革项目和措施放在深圳先行试验。
去年开始,我们就成立课题组探索构建一个制度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我们期望构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体现公平和正义原则。我们期望整合各种组织机构和各种类型的资源,共同构建一个跨部门、综合性的社会福利体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亲自担任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可以说,这个社会福利体系从设计开始就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旨在为全国探索经验。
今年建设100个社区服务中心
深圳特区报:根据创造“深圳质量”的要求和构建制度型的社会福利体系的需要,今年市民政局会有哪些具体新举措?
刘润华:社会福利除了货币津贴之外,还包括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落脚点是社区。根据《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我市要在整合现有社区资源的基础上,以1.5至2万人为基本单元,建设700个社区服务中心,其中,今年就要建成100个。形成非行政化提供服务的体制,以及跨部门综合性的服务模式是社区服务中心的最显著特点。
打破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服务提供方式,需要我们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继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逐步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使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社会组织的人才骨干是社工,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拓展社工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完善社工服务机构、社工岗位、社工项目评估监管体系,将运作成熟的社工服务岗位和项目纳入财政预算。
最大限度吸纳非户籍居民参加居委会选举
深圳特区报:基层民主发展同样事关民生质量。春节刚过,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就拉开序幕。本届选举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刘润华:居委会换届选举是今年民政工作的一件大事,计划上半年完成。过去几年,我市的基层民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居委会直选率从2002年的1.7%到上一届的92.82%。今年,我们要力争全市居委会全面实行直接选举。
本届居委会选举的另一大亮点是最大限度地吸纳非户籍居民参加居委会选举。其中最大的政策调整是取消了非户籍居民取得选举资格须在深圳拥有自有产权的物业的规定。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赋予他们与户籍居民非常接近的民主权利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事,比追求高直选率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