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甘霖
“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务系统加快建设完成了一批水务设施,水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河流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解决了一大批事关民生的水务问题,破解了一些制约水务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促进深圳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百姓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水务保障。
当前,深圳水土资源依然相当有限、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市水务局局长张绮文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质量”为加快转变水务发展方式、提升水务工作质量,打造“深圳水务”质量品牌和形象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意义。
张绮文说,全市水务工作者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牢牢把握特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紧紧围绕创造“深圳质量”这一中心,以人水和谐、质量效益、绿色低碳为发展导向,以构建完备的水源保障、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排涝三大体系为主要任务,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全面实施水务“十二五”规划,出色完成各项年度任务,加快推进水务工作重心由原特区内向大特区一体化发展转变,发展路径由专业发展向综合发展转变,工作方法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大运会顺利举办和深圳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实水务保障。
建立倒逼机制治理水环境
深圳特区报:今年是深圳市的“大运之年”,请问全市水务部门如何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力度,提升我市水环境的“质量”?
张绮文:对于我市水务部门来说,当前情况下,抓质量,就是要攻克难点,迅速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和大运水务保障水平。大运工作是考验水务系统落实“深圳质量”的一次大考。为此,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部署,扎实做好迎大运、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双迎”工作。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动员发动,营造决战氛围。在全系统掀起学习王荣书记1月11日调研我市河流水环境时的讲话精神的热潮;
将“双迎”工作动员大会与全市水务工作会议精神广泛传达,动员全体干部本着对城市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立即进入临战状态,攻坚克难、打好硬仗。
二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包括市、区水务部门和水务集团负责人在内的迎大运、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双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治河治污、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等5个工作组,细化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
三是细化行动方案,落实工作任务。结合水务职能,组织制订以供水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河流水环境提升3大行动方案为主体的水务系统“双迎”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应急预案。
四是学习借鉴广州经验,建立倒逼机制。多次与广州市水务局交流,学习借鉴广州借助重大赛事整治河涌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经验,对“双迎”工作按时间节点排定工作目标和任务,以时间倒逼进度。
五是开展专项备战,提升工作水平。加快一批在建治污工程建设进度,确保福田河、布吉河(洪湖段)、新洲河、大沙河(福光段)、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西乡河三期(截污)等河道和布吉、横岗二期、上洋二期、福永、燕川、鹅公岭、埔地吓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如期完成;周密复查大运场馆供水设施,细化流程管理,完善供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完善大运防洪防风专项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和抢险物资;制订供水、排水、河流水环境用水应急和水务行业反恐预案,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应急保障水平。
年内争取新增10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
深圳特区报:在提升全市水务保障能力方面,水务部门如何突出重点,创造“深圳质量”?
张绮文:首先,在水源保障工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公明、清林径、坝光支线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推进东江引水獭湖支线工程、老虎坳原水泵站改造工程建设,做好大鹏半岛、坂雪岗、长茜、盐田等配水支线工程规划设计工作。
其次,要科学谋划好水源储备,积极推进东部引水三期、西江引水等远期水源工程前期调研工作,争取年内有初步成果。
第三,要加快推进市政、小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协调指导各区加快完成农村股份公司范围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继续开展梅林一村等优质饮用水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新增10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等。
最后,要加快推进沙井河排涝、龙淡河大松山段整治、后海河整治、前海排涝泵站等防洪工程的建设进度等。
加快推进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
深圳特区报:努力创造“深圳质量”的过程中,全市水务系统如何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水务规划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张绮文: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最新成果,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及时报批发布,抓紧编制全市水源规划和再生水管网建设规划,在保障全市“十二五”发展用水需要的同时,加快谋划长远水源保障战略举措,尽快完善河流和涝区治理计划,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改造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为加快水环境整治进程细化任务,并落实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深圳水务系统落实“深圳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市水务系统将按时完成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中期考核任务,针对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开展攻坚行动。
水务部门要做好原水供应和科学调度,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加强地下水管理和应急备用水源开发,加快推进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同时,以供水安全为核心,建立水资源风险管理系统,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水生态修复,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监管,提高应对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能力,力争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