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学会 学会简介 | 专家团 | 理事会 | 丁一会长 | 分支机构 | 主办会议 | 获奖名单 | 学会动态 | 新书推荐
  中国营销学院 学院简介 | 主要成员 | 研究院简介 | 专题讲座 | 硕士学位 | 职业培训
  行业营销信息 城市营销 | 传媒营销 | 照明营销 | 汽车营销 | 旅游营销 | 家电营销 | 服饰营销 | 食品营销 | 房产营销 | 金融营销 |   更多>>
  中国县域经济 协会简介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广东 | 福建 | 浙江 | 江苏 | 山东 | 辽宁 | 河北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江西 |   更多>>
    首页 |  火云间网络 | 动能智库 | 网络资讯 | 招商项目 | 联络我们
城市营销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营销
夏树让教授出席第九届中国营销创新大会南宁论坛发表演讲
丁一会长、吴开文副会长率海峡西岸消费品全球采购团在陈明生常务副总经理陪同下考察福州远洋塑料用品有限公司
广西自治区原副书记杨基常、广西政法学院副院长黄训同等领导会见丁一会长一行
丁一会长与唐骏副会长出席第二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论坛
宜居城市:第二次城市革命
 
2011-01-28    互联网

所谓“宜居城市”,即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是指那些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宜居城市通常分布在经济中心周边,或有核心资源的地区。宜居性具有普遍性特征,所有依然在使用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宜居性,但可居、能居并不等于宜居。

2005年1月27日,“宜居城市”四个字首次在国务院的文件中出现,立即在城市科学界和全国各城市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六年来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专家研究的重点、市委书记市长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二百多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目标。这种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捧一个城市新概念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我国城市领域是第一次。

“宜居城市”的魅力究竟何在?

一、“宜居城市”是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选择

中国能够找到考古依据的城市,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此后的3000年间是中国城市“以安全为本”的时代,也是中国城市的第一个时代。“固若金汤”成为我们祖先的第一个城市理想。所有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都表明,“安全为本”是中国第一个城市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都以城市“安全”为核心进行,形成“高墙深池、重城壁垒”的空间形态特征。

1000年前,北宋时期,随着国际交通格局从陆路时代开始进入海洋时代,经济要素开始试图参与主导城市发展的话语权,中国城市不惜牺牲部分“安全”设施,打破坊墙,从封闭的“里坊制”城市转向“街巷式”城市,中国城市从“以安全为本”时代进入“以经济为本”时代,史称“宋代城市革命”。“财源滚滚”由此成为我们祖先的第二个城市理想。《清明上河图》为我们留下“宋代城市革命”后的繁荣街巷景象。直至今日,我们所有城市依然保留“宋代城市革命”奠定的“街巷式”空间格局形态特征。

人类自利的本性决定了“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必然在1000年后陷入困境。由于对利益的无限度追求,城市承载的财富梦想不断放大,导致“城市病”暴发,摩天大楼疯长,规模恶性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难道这就是人类苦苦追求的城市文明吗?

100年前,一个城市理想重构的伟大时代再次到来了!

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标志着人类第二次重构城市理想的开始。而在中国,真正的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等等,本质上都是中华民族城市理想二次重构的积极探索。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现在这些“病魔”缠身的城市,都不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城市。

199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United Nations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s)大会,这次会议为人类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画上圆满句号——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明确提出了“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Liveable Human Settlements)概念。人,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关注的核心。2004年,中国规划师杨保军博士参与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位江西才子用一个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诗意的词语“宜居城市”表达这一城市理想,列入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并被各方认可,最终写入国务院文件。

重温4000年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世界城市文明史,我们才能看清“宜居城市”是历时百年人类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选择,本质上是人类的第二次城市革命。“宜居城市”表达的是人类继追求安全、财富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理想,代表的是城市的最佳境界,唤醒的是所有人对于城市未来的美好梦想,开创的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时代,重建的是所有人的城市价值观,将要涌现的是一批新的城市偶像。

试问,普天之下,还有什么能比唤醒梦想更具有吸引力、震撼力、感召力?

二、“宜居城市”是城市各阶层利益最大公约数

如果说人类聚落从乡村形态转向“以安全为本”城市形态的最初3000年,所确立的是权势阶层对于城市发展的独家话语主导权,那么宋代第一次城市革命,“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就成为权势阶层和财富阶层合谋与博弈的结果。而“宜居城市”所确立的是“以人为本”的普世城市价值观,所有市民的利益诉求都应当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得到尊重,不分阶层、性别、年龄、民族、信仰都能充分分享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说,“宜居城市”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最终一定是所有市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城市各阶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1996年联合国《人居二》文件对于“宜居性”的定义是“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与质量”,并强调这些对人们的个人和集体幸福感,对所在社区居民的满足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文件对宜居城市内涵的表述,集中体现在国务院2005年1月27日国函[2005]2号文件《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第八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要解决好人居环境和交通、上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把北京市建设成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典范。”

国务院国函[2005]2号文件第八条开宗明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这是国务院文件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与城市工作目标直接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明确了城市工作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建设宜居城市。可以说,指导、领导城市工作的领导干部,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果不懂宜居城市,是不可能做好城市工作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抓住宜居城市这个主题,城市工作就会举重若轻,就会事半功倍。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自觉关注宜居城市。

国务院国函[2005]2号文件同时明确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要解决好人居环境和交通、上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关键词语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和身体健康、交通、上学、就医、和谐,都是以民生为切入点,人民群众自然最为拥护。

参照联合国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实际,我们2007年完成了国家建设部06-R1-26项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初步建立了我国宜居城市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城市的综合“宜居性”由自然宜居性、工程宜居性和社会宜居性等三个部分组成,外在表现为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六个方面,具体包含定量与定性、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83项评价指标,综合宜居指数80以上且没有社会秩序混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悬殊等否定条件,才能称之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83项评价指标无不体现以人为本、普惠大众、造福后代的思想。

宜居城市,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基础是“居者有其屋”,建设目标是保障全体市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归宿感。促进宜居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也必然来自每一个市民内心深处美好的城市理想,超越阶层利益,不分官民贫富,不论男女长幼,“环境优美,生活愉悦”的城市理想是完全一样的。下决心建设宜居城市的城市领导人,必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流芳百世!

三、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宜居城市,是中国自宋代在经历了1000多年“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发展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城市思想变革,其规划、建设、管理、评价,都必须综合考量空间、社会、环境等因素,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特色和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建设方法、管理方式都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必将成为宋代第一次城市革命之后中国第二次持续千百年的城市革命。建设宜居城市,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一阵风。
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建立宜居城市的科学概念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创新城市规划思想体系、方法体系。我们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虽然已经于2007年4月19日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评审验收,但也只是初步建构宜居城市的科学概念、基本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还很多,还有大量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要做。而城市规划领域,包括正在使用的大学教科书,都是抄袭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奠定的“以经济为本”的思想体系、方法体系。因此,现在最需要的是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新思想、新方法体系。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批准2010-R2-18项目《宜居城市规划方法研究》立项,但全面的研究工作2011年才能真正启动,城市规划新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坚决反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从盲目扩张城市规模,建大高楼、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千城一面,向合理用地、美化社区、配套服务、完善功能、突出特色转变。我考察过一个国家园林城市,公园很多很美,但多建在郊外,市民去一趟很不容易,而有的社区连一棵树一片绿都很难见到。这很不好。宜居城市,应当是满城星罗棋布的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就建在市民家门口,让市民充分享受。江西省宜春市的“13579”工程就是体现这一新思想的工程,值得嘉许。宜居城市具有空间差异性,宜居城市建设还应当突出地方自然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个性。

建设宜居城市,还要转变城市管理方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城市管理”时代,城市政府和市长的首要职责,已经逐渐从招商引资转向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宜居城市,是全体市民生活、工作、追寻人生梦想的平台,不再仅仅是权势阶层、财富阶层展露个人才华的舞台,需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业、各有其乐的“和谐城管”理念与方法予以支撑。为了化解各地城管“打打杀杀”的矛盾冲突,我们完成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09-R3-4项目《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已经于2010年3月19日通过评审验收,该报告倡导各城市政府建立以“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城市综合管理局——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模式,在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社会教育等环节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处罚,达成“和谐城管”目标。

建设宜居城市,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会有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归根结底,宜居不宜居,最终体现为个人的愉悦感受。宜居城市具有时间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人的需求是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城市自然承载力也会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相应发生变化,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必然要随之优化。

总而言之,保护城市自然宜居性,改善城市工程宜居性,提高城市社会宜居性,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追寻人类城市梦想的历史过程,需要踏踏实实,科学发展,稳步推进。如果个别市委书记、市长依然采用大干快上“大跃进”方式建设宜居城市,谋求短期政绩,搞不好就会祸害百姓,留下笑柄。(作者:罗亚蒙宜居城市(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中国城市管理协会会长)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领导之友》杂志

科技营销
餐饮营销
酒店营销
体育营销
证券营销
保险营销
县域经济
医药营销
文化营销
城市营销
金融营销
房产营销
食品营销
服饰营销
家电营销
旅游营销
汽车营销
照明营销
传媒营销
 
首页  |  学会动态  |  行业信息  |  新书推荐  |  联络我们
中国营销学会、中国旅游热线联盟、中国县域经济协会
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0号卓能广场15楼e室 电话:00852-31757377 传真:00852-31757536 e-mail:info@szflame.com
网站运营:中国营销学会网络营销中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四路新阳大厦写字楼2-127室 电话:0755-25874402 传真:0755-82710930